快报 > 中视传媒网 > 首页 |   加入收藏 
头条新闻 | 新闻快讯 | 广播视频 | 人物周刊 | 基层声音 | 名企专栏 | 魅力地方
滚动播报 | 特别关注 | 地方观察 | 媒体瞭望 | 经济与法 | 权益保护 | 财经资讯
快报 >   新生活快报 > 地方新闻 > 正文
方舱医院医生:希望患者??零死亡 医护零感染
文章来源:网易  作者:  2020-2-21

(原标题:【专访】武昌方舱医院医生:希望患者??住院零死亡、??出院零复发,医护人员零感染)

王俊医生在武昌方舱医院查房。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武昌方舱医院是由武汉市洪山体育馆临时改建而成,2020年2月5日晚正式启用,是武汉市最早开放的3所方舱医院之一。截至2月18日,武昌方舱医院累计收治患者910人,已有102人出院。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王辰院士曾表示,在已经感染的患者中,轻症患者的移动性更大,在社会上造成感染的几率更大,方舱医院可以迅速把确诊的轻症病人收治起来,给予医疗照顾,与家庭与社会隔离,避免造成新的传染源。

方舱医院由此而生。武昌方舱医院按照“国家医疗队+武汉医疗队”结合的模式运转,由本地五家医院和国家医疗队各派出20名医生,护理团队是来自青海、江西等4个省的400名护士,所有医护技工作人员加起来有600多名。

方舱医院是如何运转的?国家医疗队、地方医疗队和护理团队之间如何合作?“患者自治”的管理方式效果如何?针对外界关注的多个问题,界面新闻采访了负责武昌方舱医院诊治工作的湖北省肿瘤医院医疗队副队长王俊和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医疗队领队昌金星。

界面新闻:你们是什么时候进驻武昌方舱医院的?准备工作都有哪些?

王俊:2月4日凌晨,我们接到了去方舱医院的通知,白天我们先去医院做了核酸检测和CT,确保医护人员自身没有问题,下午大家就搬进了方舱医院附近的酒店,晚上7点多第一次进场馆时,工人师傅们还在紧张忙碌。洪山体育馆预计设置800张床位,分为三个区,地上两个区,还有一个在地下,每个区200多张床位。当时住宿条件太差了,大通铺,连个隔断都没有,不能洗澡,厕所也不够,体育场内还太冷。

随后我们和政府人员一起开了会,提出了我们的意见,除了上面提到的问题,还包括在场馆建一个简易医护工作站,以及做好污染区、半污染区、缓冲区等各个区域之间的标示等。

第二天凌晨1点,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局长张宗久,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王辰前来视察,并主持召开座谈会。主要是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督促加快场馆建设,二是因广西、青海、河北、江西共计400余名护士来汉支援,医生人手欠缺,要求5家地方医院增派医生。

当晚回到酒店已经是凌晨4点。5日早上7点多钟我就起来了,因为国家救援队,各护理团队均已到位,要带他们熟悉场馆,要开各种会议做好衔接,分工等等。时间紧,任务重,武汉的疫情已不容耽误。当时接到上级通知,武昌方舱医院晚上就要开始接收病人。

昌金星:2月5日早上我接到去方舱医院的命令,随后我们所有工作人员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进行了培训,由院长向大家展示如何穿脱防护服、进行消毒,以及一些医院常规的规章流程制度等。这次是相当于武汉市5家医院一同来管理武昌方舱医院。为了方便大家联系,我们各个队之间互留了联系方式,还有组员的准备、队长的确立等等,这些工作让我们从早上8点一直忙到中午12点。

当天下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将所有队员带到方舱医院进行实地现场勘察。方舱医院毕竟是一所传染病医院,我们医生要快速熟悉污染区的进出流程、医生办公区域、ABC三个病区如何分配。我们来的时候,这里基本上已经改建完成,当然改建完成和最终投入使用还是有一些差别,比如说水龙头的位置放哪,还有病人洗澡的地方等问题,也是后续才慢慢完善的。因为我是医疗队队长,第一天晚上我值班,从当晚11点就开始收病人。

界面新闻:方舱医院的收治名额是如何分配的?

王俊:武昌方舱医院跟江汉武展方舱医院是最先开始收治病人的两所方舱医院。就武昌方舱医院来说,当时武昌区原本打算就近接收武昌区的病人,但实际上收治名额是由武汉市政府统一调配的。不过,现在各个区的方舱医院都相继建起来了,理论上是每个区的送到区内的方舱医院去,我们武昌方舱医院以后主要收的就是武昌区和江汉区的病人。

界面新闻:武昌方舱医院有120名医生、400名外省支援护士。国家队、地方队和护理团队,怎么统一管理、协调配合?

昌金星:武昌方舱医院是“国家医疗队+武汉医疗队”结合的模式,由本地五家医院和国家医疗队各派出20名医生,护理团队是来自4个省的400名护士,分别是河北,青海,广西,江西。基本上各个方舱医疗队都是这样的合作模式。毕竟国家队的人相对来说少一点,比如这次华山医院有7名工作人员,其中包括2名抽血化验和拍片的技师。我们地方队是20个医生,简单说就是“7+20”的模式管理一个病区的250名病人。

我们地方队是一线医生,主要负责常规病区病人医疗方面的维护工作。一线处理不了的,就由二线来指导,像我们对口的国家队是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他们的医生相当于是二线,每天会跟着我们一线医生一起查房,了解病人病情,有需要关注的重点病人,他们会针对治疗方案提出意见。此外,他们还要负责每天的抽血、化验、胸片的解读工作。一般晚上0点左右,华山医院会提供给我们次日符合出院标准的患者名单,我们地方队医生核对名单后,第2天这个病人就可以出院了。三线医生一般都是来自国家队的主任、教授,他们每周主导两次大查房,并由他们开会讨论敲定在出院标准上存在争议的病人。

界面新闻:在方舱医院工作跟外面医院有什么不同吗?

王俊:在生活物资供应上,方舱医院和其它医院最大不同是医护人员不仅只是负责医疗诊治,还要负责患者生活起居的方方面面。患者的一日三餐要通过我们医护人员带进去,一个病区200多份饭,都是医护人员肩扛手提带进去,然后再分发给每位患者。

很多患者都是匆忙来到方舱医院,牙膏、牙刷、毛巾、拖鞋、卫生纸甚至卫生巾等等,都是我们医护人员先收集信息,有的是靠政府供给,有的则是通过社会资源(比如志愿者、比如捐赠)来筹集。给我的感觉,医护人员在这里是家庭医生+保姆的角色。

昌金星:对于所有医务人员来说,这是他们第一次接触方舱医院。方舱医院虽然和传统意义上的医院可能会稍有差别,但毕竟也是医院。实际上,我们现在的运转模式,和正常的医院没有什么不同,一般日常护理包括每天测血压、量体温、测饱和度等等,这些工作项目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最大的区别可能是医患相处时间变长了。在普通医院,我们不会和病人吃、住、行都在一起,而在这样一个小小的方舱医院里,护理人员基本上是无时无刻都和患者在一起的。

方舱医院收治的主要是轻症患者,相关的复杂操作和治疗可能会比较少,更多的是医患、护患之间的互动交流和心理疏导,比如护士带着病人们做操、打太极,护理团队每天也在想着如何和病人更好地沟通交流。医生的工作也是一样的,也在想怎么样能更好地在心理上缓解病人的压力和焦躁情绪,更好地让病人康复,让他们尽快进行核酸检测、胸片排查、血常规检查。

界面新闻:你们多久时间换一次班?医护人员交接班管理如何进行?

昌金星:考虑到口罩最佳防护时间只有4小时,所以医护人员每4个小时轮一个班,一天总共有6个班。我们舱外的医务组是8小时一换班,舱内是4小时。方舱医院相当于是完全封闭的状态,比如把一部手机拿到了方舱医院里面,它就是污染物,是带不到舱外来的。舱内舱外的沟通渠道就是靠舱外值班的医务人员来维护,也就是医务组,比如病历的书写,处理舱内人员下的临时医嘱,与上级的沟通,都是要靠舱外的医务组来负责。

我们医务人员从一开始就是用电子系统来进行交接,舱内交接班也都配备了电脑。武昌方舱医院由人民医院本院负责,我们现在用的系统和我们本院本部的系统是一样的,所以我们本院医生可能更快熟悉一点,其他的方舱医院可能用的是别的系统,但是这些东西都不难,大同小异,医生们慢慢都会适应的,很快就能形成一个正常的诊疗流程。

界面新闻:武昌方舱医院从紧张到有序,大概用了多长时间?你们最忙碌的是什么时候?

王俊:最忙碌的就是刚到方舱医院的时候,当时根本就不能叫方舱医院,仍然是洪山体育馆的样子。我们医护人员也要参与到改建进程中,要提出我们的想法,哪个地方应该怎么弄,隔断应该怎么隔,哪些地方是要封死的,等等。

刚开始的时候,病人情绪上会有些波动,吃饭、服药不及时,这个时候我们就要赶紧安抚患者的情绪,给他发药,保证物资供应处充足等等,那段时间,特别是刚开始三、四天,真的很忙,一天只能休息三四个小时,后来慢慢这些工作都捋顺了,就走向正轨了。现在我们排班,隔一天可以休息一次。

昌金星:一开始确实会有仓促的感觉,不过方舱医院收治的是轻症病人,我们治疗的压力不是很大,主要是把病人情绪安抚好。当时整个场面都会比较混乱,但是现在方舱医院的状况已经很规范了,医护队整个规章制度流程都能知晓,病人们对生活条件、起居、护理和医生的治疗,目前还算比较满意。

前三天主要是我们和护理、患者之间的磨合阶段,患者心理状态的变化大家可能会留意到,很多病人一开始一脸憔悴、十分苦闷,抱怨很多,但是到今天,患者入住方舱已近两周,很多人在里面跳舞、唱歌,已经渐渐适应。为什么呢?因为患者住进方舱之后,通过前三天的慢慢适应,知道了方舱医院是什么样子,自己的生活习惯并没有改变,该怎么生活还是怎么生活。

界面新闻:有患者反映第一天出现饭菜延迟和没有药物的情况,后来这些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王俊:因为病人大多是晚上临时进来的,当时只能让他们先休息,大半夜给他们发药也不现实。但是在第二天(6日)上午,药品就已经发放到位了。关于送饭晚的问题,其实6日早上8点,病人的早餐已经送到。但是有一个流程当时没有衔接好,早上8点刚好是医护人员交接班的时间,我们只想着进去查房、去测生命体征、去看患者身体情况,当时没有明确饭菜到底是谁送进去。后来才规定,生活物资的传递也需要靠医务人员,所以说第一天送饭就比较晚,病人们9点才吃上饭。

方舱医院是一个传染病医院,不像外面的医院,我们有专门的进舱口和出舱口,饭菜都是放在清洁区的门口,医务人员再把200多份饭慢慢地提进去。第一天上午,确实是衔接上有点问题。

界面新闻:“患者自治”这个办法最初是怎么想到的?在方舱医院推广的效果如何?

王俊:患者自治,就是患者自己管理自己,患者自己制定方舱医院内的行为准则,几个区长也有高度的责任心,有些区长自己带头去做卫生,收垃圾。前几天武汉下雪,也有病人在外面帮忙收垃圾。有些“区长”已经出舱了,还会给患者们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

我们医护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发现有些患者基本上没什么症状,其中有些人非常积极主动,帮助我们发饭、打扫清洁卫生、安抚病人情绪。既然这些患者愿意参与管理,愿意帮助我们,我们就把病区的120张床位分成5个区域,一个区域选一个区长出来,区长负责统计和发放生活物资及药品。

我们医疗队是最早提出“患者自治”模式的,当时觉得这个模式很好,就拿出来分享,其他医疗队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是否采用。其实在患者自治方面每个区都略有不同。不同的病人需要不同的物资药品,如果没有患者自治,护士要分类发放,这个核对起来非常麻烦,尤其是穿着厚厚的防护衣戴着保护器,真是工作量太大了。

昌金星:患者自治应该说是“部分自治”。现在我们每个区域都建立了患者的临时党支部,他们会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愿意帮助医护人员进行一日三餐和社会捐赠物资的发放。我们一个病区200多个病人,只靠5、6个护士发放根本忙不过来。在武昌方舱,250人是一个大病区,20个人是一个小病区,不一定每个小区域都有“区长”,但是一个大病区会有好几个人比较积极,组建一个小团队来协助医护人员。

界面新闻:方舱医院的病人病情加重后,转诊流程是怎么规定和执行的?

王俊:方舱医院理论上收治的是确诊的轻症患者,年龄18到65岁,合并基础疾病少,氧饱和度大于93%。但是在实际收治过程中总会有一些重症患者,比如有的患者合并基础疾病较多;有的氧饱和度小于93%;有的年龄偏大(我们区目前最大的85岁),而方舱医院是不具备收治重症患者的条件的,转到对接的医院是唯一的选择。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准确、及时找出这些患者,后续再联系转诊。

说起来很简单,但是实际操作时困难重重。首先,医生要对患者挨个查看,测试氧饱和度,询问病史等,然后登记患者信息,传给舱外医生(传染病医院,舱内外隔空,依靠通讯设备联系)。最后才是舱外医生联系转诊,确定有医院接收再通知舱内做好准备,做好交接。

昌金星:绝大多数还是会送到我们人民医院本院去,这样也方便调动,不过最终将病人转诊到哪里,区政府的指挥部会统一调配。 比如说地方队早上和国家队的一起查房,发现有病人的病情加重,不再适合按轻症继续在方舱医院治疗,我们地方队会有专门的转诊交接单,医生将转诊交接单填好后上报到方舱医院的医务处,负责人会和区里对接,再由指挥部安排救护车、具体转诊到哪个医院,确定之后再把病人接走。

界面新闻:方舱医院病人的出院标准是什么?

王俊:首批检查的86名患者中有75名核酸检查都是阴性。但是本着对患者负责任的态度,经专家组审议,制定了如下出院标准:1.连续3天以上未发热;2.症状减轻;3.病程大于14天;4.连续两次核酸检测阴性;5.影像学检查提示肺部症状改善或没问题;6.患者意愿(首批拟出院患者中有3名因要求多住院观察几天,故未予以办理出院)

我们希望能达成三个“零”:住院患者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出院患者零复发。出院不仅要满足连续两次核酸检测阴性,我们还要通过CT或者胸片,观察患者肺部的炎症是否好转或消失,这个流程需要更加细化。

昌金星:出院最基本的标准是,患者病程超过14天,且在方舱医院连续3天以上没有发热,这样他才能进入整个检测循环的过程中。比如两次核酸检测之间间隔24小时,期间还要抽血、拍胸片,当中有一项不满足,这个循环就会终止。患者就需要再等待一段时间,才有可能重复这个循环。根据循环中的各项检查结果,我们就能判别出一个病人是否符合出院标准,一般这个检测循环最快是4天左右。

界面新闻:目前武昌方舱医院已出院54名患者,确诊病例的存量消化的如何了?估计还会持续使用多长时间?

王俊:方舱医院已经走上正轨了,一切都已经运行起来。现在很多患者急着出院、急着想先做检查,这一点我们就需要比较严格地把关。2月15日,指挥部给我们的答复是,到目前为止, 既往确诊的轻症患者基本上都已入舱。在这之后,方舱医院就是每天消化新诊断的符合入舱标准的患者,如果以后确诊患者减少,方舱医院也可以用来隔离,或者是起到其他的作用。最终可能要等到发热患者、疑似患者的排除都结束之后,方舱医院才算完成了使命。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网民举报     
本站原创内容归本网版权所有,未经本站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11039553号-1